内在动机

奖赏会伤人

一座老房子里住着个老人,老人喜欢安静。有一天,来了几个孩子,他们在房子周围玩,吵吵闹闹,噪声让老人不厌其烦。老人去找孩子,好言相劝,想让孩子到别的地方去玩。可是孩子根本就不听,每天依然过来玩。老人为此非常苦恼。

经过认真思考,老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,他决定试一试。

第一天,老人找到那些孩子,给每个人发了两颗糖果,并对他们说:“谢谢你们在这里玩,让我不再孤单,欢迎明天再来。”孩子拿了糖果,非常开心。

第二天,老人继续给孩子们发糖果,这次每人只发一颗,并对他们说:“谢谢你们来这里玩,但是我的糖果不多了,每人只有一颗。”孩子们有点失望,但聊胜于无。

第三天,那些孩子又过来玩了,老人对他们说:“谢谢你们来这里玩,我已经没有糖果给你们了,希望你们明天继续过来玩。”孩子们听了,有点生气。凭什么让我们来这里玩啊。说完,马上就走了。从此,孩子们再也没出现在这里了。老人得到了往日的宁静。

不少人应该都听过这样的故事。故事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道理:奖赏会伤人。实际上,很多精心设计的心理学实验,都证明了这个结论。

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

奖赏会伤人?开玩笑吧。古语有云: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。奖赏怎么会伤人呢?

实际上,奖赏伤害的是内在动机,但不一定会伤害结果。如果一件事情是由内在动机驱使的,那么我们会更加享受这个过程,并且更愿意在这个事情上,投入更多时间。但如果一个事情是由外部激励驱使的(比如奖赏),如果激励足够诱人,一样可以让我们投入更多时间,做出足够的牺牲,以便换取这个奖赏。这个时候,如果外部奖励停止了,行为也会自动停止。外部激励,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易行为。

你看,奖赏会伤人这个结论,和“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”其实并不矛盾。故事中,老人成功地把孩子们在老房子旁边玩这个事情,从内在动机转移成外部激励,停止激励后,行为自然就停止了。

保护内在动机

有几个因素会保护或增强人的内在动机。

首先,提供自主和选择。当人作出自主选择时,会给自己“自我承诺”的心理暗示:这是我自己选的,我要达成。比如,你想让孩子背单词,可以说:“你是打算现在背 10 个单词呢,还是散步完再背?”当然,这里的选择,肯定是在一定框架内的选择,你总不能让孩子选择背或不背单词吧。在职场上,我们经常说要放权,给下属一些自主性。它的原理,就是保护内在动机。

其次,胜任感。这个比较容易理解。如果一个事情,你能够胜任,就会越做越有成就感。胜任的关键点是,跳一跳够得着。即不能太难,也不能太容易。太难了,容易产生挫败感。太容易了,会让人产生厌倦感。事情的难度,刚好落在拉伸区(舒适区之外不远处),是最好的选择。在职场,我们经常讲需要有人才梯队建设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,让经验丰富的员工挑战更难的目标,让新手接替经验丰富员工的工作,这样双方都能够在拉伸区做事情,从而获得更好的胜任感,进而增强内在动机。

再次,重视过程。一个事情,如果你能享受过程,你的内在动机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保护。如果过度重视结果,而忽略过程,可能伤害内在动机。销售基本上都有按业绩提成的规则,这种就属于过度强调结果而忽略过程。所以,销售相关的岗位,基本上是职场腐败的重灾区。

写在最后

回头想想,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,做出伤害孩子内在动机的行为。甚至,硬生生地把孩子的内在动机转换为外部激励。最后发现“药不能停”。更要命的是,还得面对“效用递减”效应。

有的人说,我家孩子就是不爱背单词,难道就听之任之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外部激励伤害的是内在动机,当孩子根本就没有内在动机时,你又想得到正向的结果,那只能靠外部激励啊。外部激励,不一定全部是奖赏,也可以是惩罚。只是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尽量培养,并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动机,如果能够逐渐把外部激励慢慢地变化为内在动机,那就更加完美了。

闺蜜日常

又到了每周一次的自制小短剧时间。请欣赏由我们家非著名导演房东的猫(她刚给自己取的艺名)自编自导自演的《闺蜜日常》系列第二集。

孩子对这个事情很热情,剧情已经构思到第四集了。但我严格控制了进度,按照每周一集的节奏来。从个人角度,感觉剧情还是不够紧凑,有点拖沓,笑点虽然有,但对成年人来讲,还是有点幼稚,笑点密度也不够。你家如果有 10 岁左右的孩子,可以给孩子看看,如果能把你家孩子的真实反馈写到评论上,那就更好了。

但话说回来,这是一个 10 周岁孩子的作品,如果能够让我感觉惊艳,那才是咄咄怪事。如果她能坚持做 100 期,回过头再来看,我相信,一定会看到很多变化。拭目以待吧。

闺蜜日常 1

(完)


Post by Joey Huang under daily on 2022-03-13(Sunday) 23:44. Tags: 每日随笔,


Powered by Pelican and Zurb Foundation. Theme by Kenton Hamalui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