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数据破解网格交易的迷思

(一)写在前面

第一次知道网格交易,是 ETF 拯救世界 写的“网格三篇”。

波段策略.网格之一:写在前面、体系以及策略

波段策略.网格之二:网格策略基础/1.0 版

波段策略.网格之三:网格策略进阶/2.0 版

通过近 2 年的实践和观察,始终有一些疑问挥之不去。

(1)长期来看,网格交易的年化收益率怎么样?

(2)我们都听说过,网格交易适合指数基金这种不死的品种,具体来讲,到底哪些指数基金适合网格交易呢?为什么?有没有数据支撑?

(3)网格交易,不得不面对一个灵魂的拷问:一网多大合适?网格条件单,是用涨跌幅百分比呢,还是用价格涨跌幅绝对值?

按照惯例,要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,必须用数据来回答这些问题。数据才是事实,个人感觉和喜好,只是观点。

文章有点长,如果你不想看推导过程,直接翻到文末看结论。但我强烈建议你阅读推导过程,这些数据给你带来的冲击,比干巴巴的结论更有说服力。

如果你不了解网格交易是什么,强烈建议你阅读 E 大的“网格三篇”后再来,否则你可能根本看不懂。为了减少你爬楼的烦恼,链接我都给你放上面了。

(二)网格交易的年化收益率

网格交易可以上下提款,涨跌都舒服,解决交易过程中的“手痒”问题,真是居家旅行,投资必备的佳品。但如果问你:长期来看,网格交易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?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得出来。

来来来,我们来看数据。再次祭出“我的投资账本”小程序。

我们先对中证 500 指数基金进行网格交易回测,回测参数如下:

(1)回测品种:中证 500 ETF

(2)网格资金预算:5 万

(3)每格交易量:1 万

(4)网格大小:涨跌 10% 触发网格交易

(5)回测开始时间:2016 年 1 月

网格回测数据显示,累计收益率 15.17%,年化收益率 2.27%。这个收益率和货币基金差不多。

投资收益

交易记录

从回测数据中,可以看出几个有意思的结论:

(1)从投资收益曲线上看,2016 年初到现在,中证 500 指数几乎没涨,但网格交易,依然取得了 2.27% 的年化收益率。

(2)从交易记录上看,网格的上下提款,确实厉害。看着这些买入和卖出,满满的成就感。

我们接着对沪深 300 指数基金进行网格交易回测,回测参数如下:

(1)回测品种:沪深 300 ETF

(2)网格资金预算:5 万

(3)每格交易量:1.5 万

(4)网格大小:涨跌 10% 触发网格交易

(5)回测开始时间:2016 年 1 月

网格回测数据显示,累计收益率 16.86%,年化收益率 2.51%

投资收益

交易记录

从回测数据中,可以看出:

(1)从投资收益曲线上看,2016 年初到现在,网格收益跑输沪深 300 指数。而前文中的中证 500 的网格,却跑赢指数。原因很简单,2016 年到现在,中证 500 一直在上下波动,没有上涨。而沪深 300 却经历了比较大的涨幅。这符合我们对网格的理解:网格只适用于波动行情。针对单边上涨,或单边下跌,可能表现很差。

(2)从交易记录上看,也明显地感觉得出来,网格在单边上涨或单边下跌行情中,表现不好。

写到这里,得出了第一个反常识的结论:从单一品种角度,单纯从资金效率来讲,网格交易意义不大。还不如直接买个固收+类产品省心。网格交易,只能赚小钱,它无法赚到大级别行情中的复利收益。

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,这里必须强调这个结论的两个前提:“单一品种”和“资金效率”。

首先谈谈“单一品种”问题。真正的网格交易中,可能我们会有多个品种都开启了网格,如果这些品种的相关性很弱的话,资金利用率就会比单一品种高很多。举个例子,你总共给两个品种开启了网格,预算每个品种 5 万的资金上限。这种情况下,你并不需要真正投入 10 万,可能只需要 6 万就够了。因为一个品种触发买进时,另外一个品种可能会触发卖出。这就大大提高了资金效率。所以,选择网格交易时,减少品种之间的相关性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再来谈谈“资金效率”问题。我们必须承认,在正常情况下,网格交易可能并不能带来很高的收益。但它解决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:投资心态。做几次成功的网格,虽然没有赚多少钱,但无疑大大增强了你的自信,也大大增强了你的抗压能力,让你在行情上下波动的无聊状态中,体验到交易的乐趣。让你正确地对待行情的波动,甚至可能喜欢上波动。而波动,又是行情的常态。有统计表明,单边大幅上涨或单边大幅下跌,交易日占比不足 20%。另外 80% 的状态处于无聊的上下波动中。这部分,就是网格交易发挥作用的领域。

(三)网格交易参数

我们回到网格交易的灵魂拷问:一网多大合适?网格条件单,是用涨跌幅百分比呢,还是用价格涨跌幅绝对值?

我们选择中证 500,从 2016 年到现在,指数几乎没涨的品种进行数据回测。

在上一节的回测参数基础上,我们只修改一个参数,把网格大小,由 10% 改为 0.63 元。在 2016 年初时,指数基金的价格是 6.32 元,0.63 差不多也是 10% 的水平。修改后的参数如下:

(1)回测品种:中证 500 ETF

(2)网格资金预算:5 万

(3)每格交易量:1 万

(4)网格大小:0.63 元

(5)回测开始时间:2016 年 1 月

这个小小的修改,把年化收益率从 2.27% 提高到 2.90%。

投资收益

交易记录

原因是什么?从数学角度,这个也好理解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使用价格百分比作为网格大小,网格开始的基准价格是 10 元,下跌 10% 后,9 元触发买入;再下跌 10%(0.9 元)后,8.1 元就会触发买入;依此类推,第三格是 7.29 元,第四格是 6.56 元。卖出情况类似,还是以 10 元作为基准价格,上涨 10% 后,11 元卖出;第二格是 12.1 元,第三格是 13.31 元,第四格是 14.64 元。

如果使用价格绝对值作为网格大小,基准价还是 10 元,网格大小为 1 元,则下跌时的买入价分别是 9 元,8 元,7 元,6 元。而上涨时的卖出价是 11 元,12 元,13 元,14 元。使用价格绝对值,让我们有机会买到更低的价格。对单边下跌行情,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在单边下跌的极端情况行情,按照刚才的数据,价格跌 90%,你也只会买入 9 格。但对价格百分比的网格,你会买到资金枯竭为止。但,它对单边上涨行情,却不能卖在更高的位置,会减弱收益。下文会看到更多这方面的数据支持。

从这个角度,网格使用价格百分比或绝对值,并不能造成收益上的大的区别。个人推荐使用价格绝对值来作为网格大小,是因为其对单边下跌,具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。当然,针对基金拆分后,网格大小需要做适当地调整。在我的投资账本小程序中,如果使用价格绝对值作为网格交易参数,回测算法会根据前复权价格进行折算。

接下来,我们来看一下网格多大合适。刚才的回测数据,10% 实际上是比较大的网格。我们修改这个参数,一种依然使用百分比,改为 5% 一格,另外一种使用绝对价格,0.31 一格,相对开始时的基准价,也大概是 5% 的价格差。

5% 一格的年化收益 2.28%(下图左侧),而 0.31 元一格的年化收益达 3.59%(下图右侧)。这个数据说明了两个问题,一是网格使用绝对价格看起来更有优势。二是,网格小一点,看起来收益率更高。

投资收益

我们继续减小网格,调整为 3.3% 和 0.21 元。前者年化收益达到 4.42%(下图左侧),超过了后者的 4.24%(下图右侧)。由此可见,使用绝对价格差,不一定都能取得更好的收益。只是,它对单边下跌,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
投资收益

我们继续减小网格,调整为 2% 和 0.13 元。前者年化收益达到 3.37%(下图左侧)比原来有所下降。后者达到 4.70%(下图右侧)。这次,使用绝对价格差又取得了更好的收益。

注:回测程序的交易手续费按 0.15% 算。

投资收益

交易记录

可以看一下网格为 0.13 元的交易记录。密密麻麻,总共有 147 次交易。其中,2018 年底的钻石底,资金枯竭,无法买入了。2020 年中,中证 500 开始大幅上涨后,全部卖飞了。由此可直观地看到,网格交易的局限性。

(四)总结

我们经常讲,没有完美的交易策略,没有任何一种交易可以解决市场中的所有问题。网格交易,应对市场无序波动,是绝对的好工具。但它无法适应单边下跌和单边上涨行情。写到这里,可以回答本文开头的几个问题。

首先,网格交易的年化收益率不高。也很难做得很高。网格交易,只能赚小钱,无法赚到大级别行情的复利收益。更多的是缓解压力,释放交易冲动。所以,在资产配置上,不应该把大部分的资金规划在网格交易上。大部分的资金,应该要放在长期仓位,想办法赚大级别行情的复利收益。

其次,网格交易的参数,是个玄学,和薛定谔的猫差不多。纠结到底是用 5% 一网,还是 8% 一网,长期来看,意义不大。一个经验参数,是大概 5% 一网,配合使用绝对价格来作为交易触发条件。同时要注意,一定要把网格交易的仓位和长期仓位分开。否则,在单边上涨行情中,把长期仓位卖飞,从而损失了大级别行情的复利收益,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相反,在单边下跌行情中,如果不限制网格的资金量,可能造成网格资金占用过大,单一品种仓位占比过高等问题。

再次,文中虽然没有使用数据来实证。但很明显,宽基指数更适合网格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试着用主动型基金,甚至股票来验证一下,网格交易的收益如何。

(完)


Post by Joey Huang under wealth on 2022-04-17(Sunday) 09:43. Tags: 交易策略, 策略回测, 网格交易,


Powered by Pelican and Zurb Foundation. Theme by Kenton Hamaluik.